• 中国第一位新闻发言人龚澎
    加入日期:2008-06-27 来源:zm 点击:
  • 龚澎

    龚澎简介——

    龚澎,1914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北大才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重庆《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组副组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组组长。建国后,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

    父亲:龚镇洲;姐姐:龚普生。

    龚澎与丈夫乔冠华

    龚澎丈夫乔冠华——

    乔冠华,生于1913328日,卒于1983922日。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外交部部长(1974.111976.12)等职。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分页$$

    龚澎出访东德

    才貌双全的女外交家——

    龚澎才貌双全,为人谦和豁达,广交朋友,是外交界少有的人才。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的同事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同志对她的才干和努力也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她在工作中平衡能力很强,很会处理部门之间、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与国际友人的各种关系,还能把握住夫妻间同时在工作上、前途上和家庭中的关系。建国后,龚澎、乔冠华(其丈夫)都在外交部任重要职务,国务院想先提拔龚澎为部长助理时,她谢绝了,并推荐了自己的丈夫。她甘居夫后、以维护丈夫形象就是维护自己的理念,维系着家庭中爱的成长,由此可见龚澎的女性心理细微之处。龚澎病重期间,几次想和丈夫谈谈自己万一不测后。丈夫以后生活的选择,可乔冠华哽噎拒谈,却为以后的家庭不够和睦留下了遗憾。

    龚澎既是浪漫的妻子,又是温柔的母亲;既有男人一样宽广的胸怀,又有女人一样细腻的情感;既有理想主义的事业心,又有现实主义的责任感。

    龚澎的工作是繁忙的。她为了尽快把文件翻译出来,可以连续两天不离开打字机,饭是一起工作的同志拿给她,她也只是扒上几口。有一次,与她同室的张颖,一清早起来不见龚澎,就跑到三楼找她。当时,她脸都黄了,眼睛充满了血丝,张颖特别感动同事也很心疼,劝她:龚澎,你不要命了,不能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呀。厨房蒋师傅给你煮了两个鸡蛋,快去吃了,休息一下吧。龚澎抬头看看她,露出笑容亲切地说:不要紧小张,谢谢,还给我煮鸡蛋啦!张颖不由分说地把她拉到一楼吃饭,吃完后又硬把她按到床上休息。可是没过两三个小时,她又回到了她的打字机旁边。

    在她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时候,她凭借自己多年涉外的工作经验,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交干部。在工作中,她言传身教,使刚刚步入外交岗位的同志都学到了许多东西。她对同志总是真诚宽厚,受到了同志们的尊重和爱戴。

    外交部建立之初困难重重,新闻司的工作更是不容易做。因为有新华社,掌握着主要新闻渠道,还有各大报纸都有对外宣传的重组人力物力,所以新闻司必须抓自己特点。龚澎提出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国外驻京记者的工作。她认为,通过外国记者的新闻报道要比转发新华社文章在国外更有说服力。那时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多,只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几国还有北欧几国,所以驻京记者不多。她常常和年轻的同志一起见外国记者并要求他们和记者交朋友。她常常说,与记者交谈要有针对性,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或进步的西方记者,立场观点与我们较相近,她就谈得坦率些、深入些,充分提供给他们可以报道的材料;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也分不同情况,十分注意对方的接受程度,绝不强加于人,同事态度诚恳,平等待人。为此,东西方记者对龚澎留有很好的印象,他们和新闻司的青年外交官也交上朋友了。龚澎常常对青年同志说:“希望把工作做好不等于已经做好。愿意宣传还不够,必须善于宣传才能有效果。”

    那时候除了驻京记者,还有一些短期来采访的,龚澎对他们都给予热情接待,为他们提供采访上的方便,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比如英国著名记者格林、美国记者李普曼到中国采访时,得到外交部的协助,心情舒畅,回去后写出很有影响的文章。格林先生成为中国的好朋友,直至他去世前还和新闻司的同志保持着深厚的情谊。英籍著名女作家韩素音是龚澎燕京时代的老同学,数十年来与龚澎的关系很密切。她写了大量有关新中国的书籍和文章,一直是中国真诚的朋友。龚澎去世时她十分悲痛,以后曾作产问,无限深情地怀念她,称龚澎是她的良师益友。

    作为记者,都希望能够最早得到最准确的消息,龚澎很了解这种心情。她觉得新华社发的通稿,驻京记者收到时,国外也能受到了。这样派驻京记者九没有多少优越性了,所以她想方设法为驻京记者创造较有利的工作条件,随后新闻司对重要消息以及我国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等,都在新华社发稿前即向外国记者透露,使他们的发稿时间与新华社同步,加上记者可以得一些现场的感受,这样使得他们的发稿时间和内容都有点优势。这种做法使驻京记者十分满意。当然,龚澎一面注意到给予记者工作上方便,和他们交朋友,但也绝不是没有斗争,对一些始终抱着敌对态度立场,对新中国进行造谣诬蔑的记者,她是绝不容情的。所以那时也发生过驱逐外国记者的事情。

    当时龚澎还曾设想,要在北京建立新闻俱乐部,使中外新闻界人士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还可活跃生活,可惜五六十年代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她的设想未能实现。

    在新闻司的对外宣传工作中,龚澎富有开拓和创新的思想,比如中印边界冲突事件,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国际社会很难理解真相。她认为仅仅出版专门的小册子用文字宣传不易取得很好效果,于是提出要制作发行一部电影纪录片,用具体真实的形象来说明中印边境冲突的真相。她的建议得到领导批准后,立即在新闻司组织力量与新闻电影制片厂合作,适时地制作《中印边界冲突真相》纪录片,以配合外交斗争。这部影片曾在不少国家放映过,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龚澎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十多年,当了部长助理后还在主管新闻司。从建立新闻司初时所定的各项大政方针以及具体做法,十几年来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一套工作制度,直至她去世后若干年还被继承下来。她为外交部工作的这一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绩。

    google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