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公众外交、危机外交、救援外交等,中国外交上半年表现精彩 。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中国外交也进入了“非常活跃时期”。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世界聚焦中国之时,好事坏事都会被放大”。而中国外交在刚过去的上半年的表现令人瞩目。
5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5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东京日本皇宫出席明仁天皇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举行仪式欢迎英国首相布朗访华。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大国外交态势良好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交非常活跃,对外交流的舞台有了更大的扩展,外交活动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月14日,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截至6月27日,已有18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来华访问。
上半年中国外交的异常活跃,首先表现在大国外交态势良好。年初英国首相布朗访华,延续了继2007年末法国总统萨科齐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以来,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互动的良好态势。
中美关系全方位展开。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通过电话热线保持经常沟通;中美部长级互访活动频繁;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6月18日刚刚在美国结束,双方签署的《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将对中美未来经济合作具有重大影响,充分反映出中美关系正在积极健康地发展;在此之前的5月24日至28日,中美第14次人权对话在京举行,这是自2002年以来双方首次举行人权对话。
欧洲个别国家由于纵容反华势力借所谓“西藏问题”对华施压,使得奥运圣火在欧洲的传递受到一定的干扰破坏,但从中欧关系的整体来看,基本面仍保持稳定:
英国首相布朗1月18日访华时表示,“2008年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祝愿中国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
4月7日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残疾人火炬手金晶遭到极少数的“藏独”分子的暴力袭击,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此后法国政府积极进行补救。法国参议长蓬斯莱、总统外事顾问雷维特、前总理拉法兰4月下旬先后来到中国,表示“奥运会是国际盛事,国际社会有义务为北京奥运会作出积极贡献。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我们对此感到痛心。祝愿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致力于继续发展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法国于下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将努力使发展同中国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欧盟的共同立场。
中德关系由于达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而一度受损,但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施泰因迈尔今年上半年两度访问中国,表示“德国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加强在双边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德中关系的发展”。双方商定,今年下半年重启战略对话和人权对话。
周边外交地位凸显
5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辛格访华。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今年上半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高层往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时,明确指出“亚洲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发展”,双方认为“中印的共同发展将会改变亚洲乃至世界的面貌”,并且签署了《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进一步明确了“中印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的方针。在“西藏问题”上,印度“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任何藏人利用印度领土从事反华政治活动。
3月31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开幕,出席会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柬埔寨首相洪森、缅甸总理登盛、泰国总理沙马、越南总理阮晋勇、老挝总理波松以及亚行行长黑田东彦等都表示,要“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月11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会见前来参加“博鳌论坛”的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巩固两国全天候友谊,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郑启荣教授指出,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又一个“亮点”。自从2007下半年“解冻”以来,“回暖”的气象一直非常良好,胡锦涛主席4月份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以及最近中日韩三国外长在东京的会见,更增加了中日两国的互信氛围。在东海油气田这样长期遗留的问题上,双方也已经确定了共同开发的原则。6月2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抵达湛江军港,这是日本自卫队舰艇首次访华。
5月23日,新当选的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上任后半个月就访问中国,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致同意继往开来,共同努力,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向前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接受俄罗斯展开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俄罗斯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向中国地震灾区送来救援物资、第一批向灾区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的国家。
5月27日,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表示要顺应两国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创中韩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李明博也成为第一位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的外国元首。
5月30日,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访华,他高度评价中越两党两国关系取得的新进展,并表示愿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十六字方针和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精神指导下,为发展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共同努力。
6月17日至2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选择朝鲜等五国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访问朝鲜时,习近平副主席表示愿与朝方共同努力,把由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培育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发扬光大,双方商定将明年两国建交60周年定为“中朝友好年”。
综观之,中国与周边邻国在今年上半年基本都实现了领导人的互访。受访专家指出,如此高密度、高级别的互访,既反映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也反映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依托。
经济外交进入“黄金时期”
6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总统布什的特别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在美国财政部共同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这是王岐山和保尔森签署《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后握手。 新华社记者 张岩 摄
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面对明显增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中国的经济外交也十分积极。
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
对经济外交的作用,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所长张幼文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国际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全方位的外交努力,经济外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经济外交与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妍认为,“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是维护和拓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自身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进一步指出,能源外交已经成为经济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开发,特别是海外能源发展,离不开外交的支持。例如,中国企业在伊朗有巨大的能源利益,如果外交不能为我们的企业创造很好的经营条件,企业就难以在那里发展。
危机外交崭露头角
这半年间,中国遇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危机”,包括3月发生在拉萨的暴力犯罪事件,4月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受到某些干扰,以及5月的汶川大地震,都给中国外交带来严峻的挑战。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外交在应对上述三个危机时,表现出色。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指出,西方某些反华势力支持“藏独”,破坏奥运圣火传递,企图将“奥运问题政治化”,并不是偶然现象。西方某些势力长期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和立场,可以归结为歧视说、偏见说、误解说、无知说、恐惧说等,归根结底是不能客观地、公正地、平等地认识和对待中国。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成功经验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于是有些人开始“恐惧”了。这种恐惧其实是一种传统优越思维的反映,即西方应该永远保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100年左右的优势,一旦这种优势缩短为50年或30年,他们就难以承受了。这或许就是某些反华势力的“心理症结”所在。
“3·14”事件后,中国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迅速反应,立即展开“危机外交”:很多驻外大使开始积极与所在国政府进行沟通,全面介绍中国的西藏政策和“3·14”事件的真相,全力做各国领导人工作,同时主动与各国媒体进行联系交流,向西方民众介绍西藏的今昔,戳穿某些反华势力的“谎言”,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有理有节的外交活动,在很短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王春英指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迅速将救灾信息公开化,并欢迎国外救援队前来救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