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位开国上将夫人签名封
    加入日期:2008-06-20 来源:zm 点击:
  • 上将洪学智夫人张文、上将陈伯钧夫人陈琳、上将刘亚楼夫人翟云英、上将韩先楚夫人刘芷、上将苏振华夫人陆迪伦、上将彭绍辉夫人张纬、上将李志民夫人刘平以及上将王平夫人范景新在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念封上签名。

    洪学智,(1913~2006),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9年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三师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九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副大队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20061120日逝世,享年94岁。

    夫人:张文。

    洪学智与夫人张文

    陈伯钧,(1910~1974),四川省达县人。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十三师师长,红五军团第九军、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员副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夫人:陈琳。

    陈伯钧的夫人陈琳

    $$分页$$

    刘亚楼,(1910~1965)福建省武平县人。19298月入党,同年底参加红军。红军时期,刘亚楼历任红四军十一师政委、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第一师师长。抗日战争初期,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1938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8月,刘亚楼随苏联红军回到中国东北。1946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19481月,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1949328日任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以后,任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夫人:翟云英。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二二五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十五军团第二二四团团长,第七十八师副师长、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六八九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新三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和湖南军区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6103日逝世。

    夫人:刘芷。

    苏振华(19121979,湖南平江县人。1928年曾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19298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三军团五军一师三团当战士、班长,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的战斗。19323月任连政委。1933年夏任红四军十团总支书记。19344月任红五师十三团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2月任红四师十二团政委。到陕北后,于19365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同年12月任红大二科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19406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7月兼鲁西军区政委。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7月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政委。1944年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后任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参与领导冀鲁豫边区军民挫败日军“扫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犯,坚持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自19458月起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

    19491月任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政委。先后与杨得志、杨勇等率部参加邯郸战役、张家口保卫战、进军大别山和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贵州军区政委、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参与领导剿灭国民党军残部和土匪的斗争。1954年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党委副书记。19572月任海军政委。“文化大革命”中被解除职务。19731月任海军第一政委,19758月任海军党委第一书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59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19751月任军委常委。他还是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7927日病逝于北京。

    夫人:陆迪伦。

    $$分页$$

    彭绍辉,湖南湘潭人。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团长。后任第三军团师参谋长,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1933年在草台冈霹雳山战斗中负伤截去左臂。曾获二等红星勋章。1934年参加长征,任第三十军参谋长。后任第六军团参谋长、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团、旅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抗大总校副校长、七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七军军长。参加了晋西南、太原、扶眉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军长,西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再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夫人:张维。

    李志民,1906.7.9-1987.11.16),湖南浏阳人。1925年从事农民运动,曾当选为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区游击队党代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党代表、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党委秘书长,红三军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第六师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二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第八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部长,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兼陕西军区政治委员,1950年底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7年回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n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中朝友好协会会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一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

    19871116日逝世。著有《革命熔炉》。

    夫人:刘平。

    王平,上将,(1907~1998)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委员。

    湖北省阳新县人。192612月参与组织阳新县乡农民协会,并任负责人。1930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六师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一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十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部长兼阜平县动委会主任、县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历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第三分区地委书记,冀晋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1953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顾委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212月,《王平回忆录》出版发行。

    1998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夫人:范景新。

    google搜索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