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厄立特里亚国(The State of Eritrea)
独立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黄色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黄色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绘有一只骆驼,圆周以花冠和饰带装饰,下方的饰带上写着厄立特里亚的国名。
国家政要: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Isaias Afwerki),1993年5月当选总统并任职至今。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东北部,北面为埃塞俄比亚,西与苏丹接壤,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临红海,面积124320平方公里(包括达赫拉克群岛),海岸线长
人口:450万(2004年估计),共有9个民族:提格里尼亚、提格雷、希达赖伯、比伦、库纳马、纳拉、萨霍、阿法尔、拉沙伊达。其中,提格里尼亚和提格雷族人占多数,阿法尔族人在其东南部居多,影响较大。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主要语言有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信徒各占一半,另有少数信奉天主教和传统拜物教。
首都:阿斯马拉(Asmara),人口约50万(2002年估计),年平均气温为16.9℃。
简史: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长期受埃塞俄比亚王国统治;1869年意大利人开始吞占厄立特里亚地盘,1882年将其宣布为殖民地。1890年,意把各占领区合为统一的殖民地,称“厄立特里亚”,这就是厄立特里亚名称的由来。1941年意大利退出,厄被英国占领,成为托管地。1950年在美国等13个国家建议下,联合国通过390号决议,建议厄立特里亚作为自治单位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双方于1952年成立联邦,英军也于当年撤离。1962年,厄议会在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压力下,通过有关厄与埃塞合并的决议,从此厄成为埃塞的一个省。长期以来,厄人民一直在为厄独立而斗争。1958年流亡国外的厄中层人士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1961年9月,一些民族主义者又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并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了武装斗争,从而拉开了埃塞俄比亚“内战”的序幕。1969年,该阵线内部分裂,一部分分出去的人成立了“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并继续为独立搞武装斗争,虽几经埃塞政府军的打击、围剿,但最终于1991年5月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人阵)的武装力量一起推翻了门格斯图政府。同年
经济:厄立特里亚是一个农业国,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占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石油、铜、金、铁、食盐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炼油、纺织、食品加工、皮革、玻璃器皿制造、制鞋等。厄的海岸线长达
外交: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主张发挥地区或次地区组织的作用。
与中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