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曾根康弘(Nakasone Yasuhiro;1918~ ),日本首相(1982~1987)。1918年5月27日出生于群马县一个富裕的木材商家庭,194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日本海军尉官参加战斗。1947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之一。在以后的历次选举中,他都保持了议席,并连续在内阁任职,先后担任运输(1967~1968)、防卫(1970~1971)、国际贸易与工业 ( 1972~1974 )等部门要职。1982年当选为自民党总裁,1982 年11月出任首相。
在几乎经历了内阁和自民党内所有重要的职位之后,中曾根于1982年起就任并蝉联日本第71、72、73届首相,共计执政1806天,是日本战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长命政权之一。应该说,在当代日本政坛,无论是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还是任内政绩与任后影响,鲜有出其右者。其高大俊朗、侃侃而谈的个人魅力不仅在日本政界显得卓尔不群,而且声名溢出了国界,被公认为日本最“国际化”的政治领导人。
早在1973年1月,时任田中内阁通产大臣的中曾根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连续三次接见,会谈时间长达8小时。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周总理执意送客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下面,并亲自为中曾根披上了外套。后来,周总理对夫人邓颖超说,此人“今后会当上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其回忆录中,对周恩来作为东方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大加赞赏之余,颇感激后者的知遇之恩。
不仅如此,中曾根与罗纳德里根、撒切尔夫人和胡耀邦均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人们还记得,1983年的威廉姆斯堡八国首脑峰会上,在拍纪念照的时候,中曾根堂而皇之地站在了美国总统里根的身边,甚至比“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离里根还近。这个精通英文、与里根互以昵称相唤的日本人,其实是以这种强势的姿态向国际社会表明:“日本要成为西方成熟的一员。”
1985年,中曾根以首相的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中韩的强烈反弹,并直接构成了中国1986年学潮的导火索。在这种情况下,中曾根与胡耀邦之间的协调机制及时启动,并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使前者在首相任内没有再次参拜。
作为日本鹰派保守重镇,中曾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德国总理科尔一起,共同构筑了“保守主义”战线,并承担了其在东亚的一翼。以“星球大战计划”奉行对苏强硬政策的美国里根政府要求日本成为其在远东遏制苏联、在亚洲安全保障上起更大作用的同盟国。对此,中曾根深孚所望,在访美之际,与《华盛顿邮报》女老板凯瑟琳共进早餐时,竟有“日本是所谓不沉的航空母舰”的惊人发言,令世界舆论哗然的同时,却轻易拂拭了美国心中因贸易摩擦等因素对日本的不信、不快,使日美关系再度升温。这等亲美的姿态,直到10多年后才有小泉政府可与之媲美,但后者的疏远对象却不幸地由苏联换成了中国。
新世纪以来,中曾根的外交思路逐渐跟不上“接班人”小泉的急进步伐。2003年10月,小泉借解散众院、提前举行大选之机重组自民党,并要求中曾根和另一位元老级政治家宫泽喜一“退阵”,以腾出众院席位给小泉拔擢的年轻实力派“国防族”政治家。尽管在一番抵抗后,中曾根不得不让出了议会的位子,但作为天生的、真正富于政治“自觉”的政治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是继续以自己的形式,对日本政治,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日本国家战略保持着不懈的关注。
在中曾根漫长的从政生涯中,留下了近50部著作。其中,出版于2000年6月的《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是诠释“中曾根流”政治理念和国家战略的集大成者。在书中,作者检讨了“屹立于20世纪与21世纪分水岭上”的日本包括“大东亚战争”在内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外交、安保、教育和科技等关乎日本在21世纪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
中国前副总理钱其琛、韩国前总理李洪九及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从左到右)在“东北亚名人会”上握手合影。
2006年12月11日至16日,应日本国策研究会邀请,杨文昌会长率外交学会代表团一行七人访问日本,会见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民主党干事长鸠山由纪夫、厚生劳动大臣柳泽伯夫、众议院外务长山口泰明、外务事务次官谷内正太郎和逢泽一郎为首的未来政治研究会的年轻众议员,并在国策研究会发表了题为“我对未来中日关系和亚洲前途的看法”的演讲。代表团与日方有关人士就中日关系、东北亚形势、六方会谈等双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就加强我会与日方的交流合作交换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