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地利驻华大使布科夫斯基签名封
    加入日期:2008-04-25 来源:zm 点击:
  • 奥地利前任驻华大使布科夫斯基访沪

          应全国友协的邀请,奥地利前驻华大使布科夫斯基先生在阔别中国7年之后,携老友崔如丝女士和贺尔先生近期兴致勃勃地访问了上海。虽然三位老人均年逾古稀,但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对上海这座日夜不息的繁忙都市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布科夫斯基大使面对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用捎带口音的中文感叹道:“我原来以为自己不会再来中国了,可是我知道,中国人是不会忘记老朋友的。”

      这些老人青年时期就喜欢中国的文化,家中都收藏有《毛泽东选集》的德译本。1971年至1973年布科夫斯基在北京学习汉语,1990年担任奥驻华大使后,他不顾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积极推动奥地利总理和总统分别率大型企业家代表团访华,还促成了奥地利在上海设立总领馆和商代处。1996年退休后,还多次在维也纳代表奥中友协出面接待由上海市友协派遣的各类团组。布科夫斯基先生此次来沪,就是想看一看上海这些年来的新面貌:在登上东方明珠263米平台俯瞰浦江两岸之后,仍坚持要去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原拟乘坐磁悬浮列车单程赴浦东机场,后来竟乘了个来回,过足了“磁悬浮瘾”。

      与大使不同,德国《明镜周刊》前驻东欧撰稿人崔如丝女士和作家贺尔先生系首次访华。贺尔是奥地利研究世界宗教历史的文化名人,曾与德国电视二台合作制作过五集介绍世界各国宗教的电视片,多次接受奥地利国家电视台等媒体专题采访,著书颇丰,其主要作品被翻译成7种文字,并可在“亚马逊网站”上订购。贺尔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所到之处都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化作了诗一般的语言。在人民广场漫步时,他感慨地说:欧洲的老年人是有些排斥现代建筑的,因为它们往往带给人们冰冷的感觉,而在上海,我发觉现代建筑也可以被演绎得很生动。来中国之前,他阅读了大量中国的历史,包括德国明镜记者近期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采访文章,他说自己非常赞同其中的一个观点,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正在以自己的勤奋追赶世界的潮流。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的进步不是靠枪炮实现的,中国强大之后仍然显得彬彬有礼,这是一条和平的巨龙!

      访沪结束前,布科夫斯基大使表示非常愿意在不久的将来在奥地利再次接待上海友协的朋友;崔如丝女士和贺尔先生经常在维也纳家中举办文化沙龙,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向中国的朋友展示他们的烹饪手艺,目前他们正与一批欧洲作家在瑞士苏黎世创办了一份文学期刊——《世界周报》(Die Weltwoche),表示愿意邀请上海的作家发表作品或赴欧洲参加文学交流。

    google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