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恰好也是北京和青岛等地容易出现复杂多变天气的季节,局地性的持续高温、暴雨、雷暴和阵性大风等天气发生频率较高,预报的不确定性因素多。”
2006年,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天气形势作出了上述判断。北京市气象台廖晓农也认为,北京的8月正值主汛期,天气复杂多变,时常会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高温闷热天气造成的“桑拿天”也比较常见,面临的预报要素要比前几届奥运会多。
良好的气象条件和较完善的气象服务,历来是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和闭幕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遇有暴雨、雷击、冰雹等恶劣天气,会给运动员与观众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到文体活动的效果。同时,气象条件又关系到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如田径、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马术等户外运动项目等能否创出优异成绩。如在中国青岛举行的奥运会帆船比赛,如果风力小于3米/秒,则帆船比赛就无法进行;大于20米/秒,就会对帆船运动员造成危害。在短跑、跨栏等田径项目中,在顺风和逆风的不同气象条件下,运动员的成绩差别也很明显。而气象条件也是射击、射箭运动员赛前最关心的事。各国射手们几乎每天早晚都要按时收听与收看广播和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以便安排好训练并进行射击标尺与射箭瞄靶修正。
准确的气象预报是保障奥运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中国气象局王邦中研究员介绍,2008年奥运会的每个场馆都要求做到“三定”———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要把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的观测资料充分运用起来,通过数值预报模式和大型计算机的运用,并通过预报员进一步调整、修正,最终达到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奥运会期间,气象卫星图片将从现在的每一小时一张图片,变成每半小时一张图片,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将5-10分钟更新一次,闪电定位观测资料将实时更新,雷达基数据资料将5-6分钟更新,GPS水汽观测站点也将30分钟更新一次。
针对奥运会开闭幕式期间可能出现的降雨、冰雹天气,北京计划以市区为中心,沿半径90公里至120公里、45公里至60公里、15公里至20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三道防线,利用飞机、火箭等先进设备,对影响北京地区的云、雨实施拦截,减弱或消除阴云、降雨对奥运会的影响。